English

阅读的意义

2000-08-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丽 我有话说

我以为,在老祖宗所有的发明中,书籍的发明是了不起的事情之一。它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古人云:“大小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书籍,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亦“万古如长夜”乎。

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笔者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记忆中唯一的乐趣便是阅读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借到的“黄书”。从那一本本翻得破破烂烂的文学经典名作中,笔者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严”……。笔者以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体验最初往往来自书籍,而不是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诚然,比之幸运,今天的孩子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电影、电视、广播、因特网等。然而,阅读仍是不可代替的。当一个孩子坐在电视机跟前时,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声音、图像、节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转瞬即逝的,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当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本书躲在一个无人的角落时,他的心灵处在十分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他打开全身所有的感官来体验、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哪怕是一缕叹息、一声静夜里的狗吠,抑或是第一束染红黎明的天边的曙光……。语言文字为他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转化成色彩、声音、动作,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于他的脑海,使他如身历其境,引起他的欢乐、痛苦、喜悦、悲伤……。而这一切又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是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由于每个孩子个性气质的差异,往往自然地倾向于某一类自己喜欢的书,如历史、哲学、侦探、科幻、旅行、武侠等。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阅读反过来又加强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如果说,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往往是由两部分构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即使一个阅历再丰富的人,他的直接经验也是有限的,那么,阅读给予人的便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能丰富一个人的心灵,激发一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拓宽一个人的人生视野,使他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富于同情心,更具有判断力。对中学生来说,他的直接经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需要间接经验来补充、丰富他的人生体验,激发他的想象力。这种间接经验还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写作是把自己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过揉合、加工、提炼,变成作品。一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作品的内涵也就有可能越丰富。很多孩子之所以常常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很大程度上就是读得太少。

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为此开展各种活动,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博物馆、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固然都有一定好处,但其本身要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因此,我以为,我们的学校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语文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其中读是根本,是前提。而且,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光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这个“花园”和“大海”就是课外阅读。教师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领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邀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启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那么,即使他把课文分析得再头头是道,他也是一个不称职的、失败的老师。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有关中国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教育部于今年3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与老大纲相比,新大纲课外阅读的地位比过去明显加强,在阅读的总量上做了明显的规定,要求小学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初中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并附有古诗文背译推荐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这使课外阅读在语文课中的地位有了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规定。

四川人民出版社近年来一直关注着教育改革方面的动态,从去年起就开始策划有关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选题。出版社约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童庆炳、刘锡庆、王富仁先生担任主编,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从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文学名作中,精心选编了一套《中学生课外阅读与欣赏》。正如童庆炳等三位主编先生在“总序”里说的,这套文库“不完全是按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而刻板编辑的。我们把‘趣’放在编选原则重要地位。在肯定是优秀作品的前提下,尽可能编选一些有情趣的、优美的、有魅力的、有吸引力的作品。”从整套文库的选目上来看,这个意图应该说已经实现了。如当代散文部分,编选者尽量避免那些已经被人选滥了的各篇,在名家名作里边,选了冰心的《谈生命》、巴金《随想录》里的《小狗包第》、臧克家《炉火》、汪曾祺的《多年父于成兄弟》、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些作品既有着丰存的历史和人文的内涵,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读来趣味盎然,在陶然怡然之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同时也见出编选者的眼光和旨趣。其他如当代小说部分、现代诗歌部分、外国散文部分、古典诗歌部分都选得颇有特色。在每一册的字数上也掌握得比较恰当,使学生不至觉得太多而生畏。总之,这是一套有质量、有特色的非常适宜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文库,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作出的一份努力。这套文库的出版,为新语文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相信一定会受到广大中学生的欢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